琅琊区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中心城区,位于安徽省东部,东南距江苏南京约50公里,西距省会合肥约100公里,属泛长江三角洲合作核心区,为南京“一小时经济都市圈”核心区之一,是国家建设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、第一站。区域面积180.79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1万,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、10个区直管社区和省级琅琊经济开发区。
琅琊历史悠久,考古发现,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周时属椒邑,为扬州之域。汉朝为全椒县,属九江郡。东晋为侨置顿邱郡顿邱县。南朝先后为平昌郡、新昌郡,梁时立南谯州。隋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改南谯州为滁州,不久改为清流县。唐朝初年复置滁州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撤滁州设滁县。1982年11月,撤滁县设立滁州市(县级)。1993年1月,撤原县级滁州市设立琅琊、南谯两区。
琅琊因山而名。西晋“八王之乱”时,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,琅琊山因此而得名。北宋欧阳修贬知滁州,写下千古名篇《醉翁亭记》,道尽了琅琊的山川之秀、人情之美、民风之醇。由此,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,
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
南京1小时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
全国双拥模范城
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
全国科普示范城区
全省商贸业发展示范区
琅琊境内地貌有五种基本类型:低山、丘陵、缓丘、岗地、冲积平原。气候属于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夏较长,春秋很短,光照充足,雨热同季。年平均气温15.2摄氏度,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
全区境内矿藏丰富,已探明的矿产资源50多种。琅琊山铜矿为含有多种稀有金属成分的中型矽卡岩铜矿床,初选后送铜陵精加工。非金属矿藏主要为石灰岩,分布于市郊西南琅琊山一带,范围广,储量大;其次为白云岩、脉英石、石英岩、玄武岩、绢云母、黄砂、石膏、石油、芒硝等。农业生产方面:有圩田、冲田、山田、料田,适宜种植稻、麦、棉、麻以及各类杂粮、豆类、油菜。琅琊区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。
琅琊,具有承东启西、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。周边400公里半径内,汇聚着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、无锡、合肥等中国最富有生机的城市和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。
铁路:京沪铁路、沪汉蓉铁路、京沪高速铁路、淮南铁路均在滁州设站。经由京沪高铁,滁州至北京、上海的时间分别为三个半小时、一个半小时。境内现拥有铁路高速动车组线路13对。
公路:滁州境内有合宁、合徐、宁洛、宁连4条高速公路。滁宁快速通道与南京过江隧道相连,滁州到南京市中心仅需半小时。合肥滁州南京城际高铁正在建设。距南京禄口机场、合肥东桥机场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。
水运:内河航道直通长江、淮河,距南京新生圩外贸码头仅50公里。
琅琊作为滁州主城区,得市区联动、资源共享之利,基础设施完善,比较优势明显。
供电:用电来自华东电网,电力供应充足。安徽属于资源输出省,两淮煤田建有坑口电站。本市建有火力电站一座和投资24亿元用于调峰的60万千瓦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。全市已建有220千伏变电站6座,110千伏变电站9座, 500千伏变电站1座。
供水:琅琊区水源十分丰富,有两大水库为市区提供自来水(西涧水库来水面积168平方公里,蓄水量7000万立方;沙河水库来水面积240平方公里,蓄水量1亿立方),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,日供水量20万吨。
供气: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在滁州设有门站,目前市区已经使用天然气。天然气供应压力为4kg/cm2,热值为8600kcal/m3。
琅琊山森林公园:在该辖区之内。1985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,为国家级森林公园。它主要保护北亚热带落叶林及鸟类资源,包括醉翁亭、琅琊寺、深秀湖景区、野芳园、丰乐亭、林场、城西水库、清流关等景点,占地近50平方公里,现已成为全国二十四大风景旅游区之一。
琅琊山:位于境内西南郊,与滁城紧紧相连,属淮阳山脉向东延伸最远的低山部分。它以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悠久的人文景观为特色,满山苍翠,流水潺潺,曲径通幽,成为旅游观光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,是全国十大重点森林公园之一。公园内有琅琊寺、醉翁亭、丰乐亭、南天门、深秀湖、同乐园、野芳园等景区。1992年7月3日上午,南天门上出现海市蜃楼奇观,前后两个多小时。琅琊寺,坐落在琅琊山半山腰上,三面环山,唯东面视野开阔,山寺如坐围屏之中,古木森森,蔚然深秀。琅琊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,为刺史李幼卿与僧法琛所建。原名宝应寺,宋代改名为琅琊寺。一365体育投注线路检测中心千多年以来,寺庙几经毁兴,很多亭台已不复见。现有建筑大部是民国初年重建。寺内楼、殿、亭、台依山而建,高低错落,交相辉映。深山藏古寺,“琅琊古刹”为滁州十二景之一。寺内主要殿宇景观有: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念佛楼、无梁殿、雪鸿洞、祗园、濯缨泉、南天门等。寺门前为深秀湖。醉翁亭,是全国四大名亭之首,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,为山僧智仙所建,知州欧阳修命名并作记,有名作《醉翁亭记》传世,文中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名言。苏东坡书写并刻石,“欧文苏字”的《醉翁亭记》已成为琅琊山的传世瑰宝。明代以后,亭四周逐渐建有二贤堂、宝宋斋、意在亭、影香亭、怡亭、古梅亭。古梅亭门前有欧阳修手植梅树一株,现已有千年。亭区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。 院门外为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,溪水旁有一眼泉名为“让泉”,泉水四季不盈不涸,清澈甘甜。丰乐亭,为欧阳修所建,位于城边城西湖旁,景色宜人。
滁州古城遗址:为今滁州市老城区。东晋为顿邱县城,南朝时为南谯州城,隋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以后,为滁州城。唐以前,州城为罗城,西涧水(小沙河)为护城河。东临广惠桥(亦名弘济桥,今称西桥),设临清门;南抵龚家园(今古马路街南),设丰泰门。城周长3里320步。唐武德初年设子城。唐永徽年间(650-655年),罗城拓建,周长7里258步,设东西南北四门,各门修筑月城。西涧水入城,始筑上水关(今存)。宋、明不断拓建,并修筑下水关。清代几经修葺,咸丰八年(1858年)子城毁于战乱。民国时期,仅存南北门砖砌拱形城门和南门城楼。1954年为了开发交通,拆去城墙。南门至东门一段开辟为环城马路,其它各段城墙残垣尚可寻见。城墙外护城河如今开辟为南湖、北湖公园,为人们休闲健身场所。
闪州城遗址:位于扬子街道东风村五里庵庄南100米处,距滁州城2.5公里。1986年4月文物普查时发现。该遗址长200米,宽150米,掘地一米余可见旧城基。遗址范围遍地瓦砾、陶器、瓷器残片等,初步确定为汉代前后古城。
槽坊古墓群:在扬子街道高郢村槽坊庄西北,乌龙山南400米处,有古墓3冢,南一高2米,中一高2.5米,余一高1.5米。1976年农民挖山芋窖时候开掘其中的一座,出土汉墓砖、陶碗、陶豆、银质簪子、古钱等。
金拱敬墓:在琅琊山鸡爪山下陈桥庄东160米处。金拱敬,号上庵,明末人,世居龙亭口金家村。少时力学经史,崇祯九年(1636年)举于乡,崇祯十六年中进士。清顺治年间授兵部武库司主事,提督武学,调吏部,后晋升为中宪大夫,以太仆寺少卿管吏部文选。顺治十八年冬卒,驰驿归葬,墓称金将军墓。原有碑记,“文革”中被毁。现存墓冢高1.8米,底径9.5米。
古石刻:有摩崖、碑刻两类,内容涉及诗歌、散文、记游、记事、画像、经文、文告、泉名、亭名、堂名、洞名、景名等。今存之古石刻最早为唐代大历年间的作品,历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一千多年,主要集中在琅琊山一带,砖墙上、山崖上到处可见,称为琅琊石刻。其中最为着名的有唐代吴道子的观音像,宋代欧文苏字的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,明代塔形《金刚经》碑文等。老城区、清流关等地也有少量石刻。
欧阳修(1007-1072)字永叔,号醉翁,又号六一居士,庐陵人,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。曾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早年站在革新派范仲淹一边,遇事仗义执言,不顾个人得失,要求改革弊政,因而屡遭贬谪。庆历五年(1045年),受守旧派诬陷,被贬滁州。在滁期间,拓修罗城,扩大滁城范围。修建醉翁亭、丰乐亭、醒心亭,并作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传世,情词优美,使滁州山水之胜名闻天下。醉翁亭成为滁州城的名片。
辛弃疾(1140-1207)字幼安,号稼轩,南宋词人,着名抗金将领。齐州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参加抗金起义军,不久即归南宋。他不顾官职低微,不断上书进献抗金谋略,写过《美芹十论》、《九议》。乾道八年(1172年)正月,以右宣教郎出知滁州。当时,滁州屡遭金兵入侵,市井凋敝,逃难的人占十分之六七。辛弃疾安定民生,清免农民欠赋,召集流亡,给予土地、农具、粮种、牲畜,教民兵,议屯田,积极恢复生产,建“繁雄馆”、“奠枕楼”,发展商贾,“练兵守淮”,备战抗金。辛弃疾以词作(长短句)见长,在滁州有《声声慢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,和李清宗韵》等词作。
范常,字子权,号琅琊山人,元末明初滁州人。幼年好学,急于行义,受到乡里尊重。朱元璋起义兵驻滁州时,被召见,进言“得天下在得民”,被重用,授予元帅府都事,不久任命为太平府知府,召为侍仪。洪武元年(1369年)特授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寺卿。后因足疾,辞官还乡,朱元璋赐诗四章,赐宅,兼玺书劳问。卒,归葬乌衣河北。
王守仁(1472—1528),字伯安,余姚人,明代哲学家、教育家。嘉靖七年至九年(1528年—1530年)在滁州任南太仆寺少卿,在此宣讲他的“良知良能”、“格物致知,自求于心”、以心为本体的知行合一学说“心学”,深受滁州人爱戴。每天,他与门人遨游琅琊山让泉之间。月明之时,就环绕龙潭而坐,从游者往往有几百人。他的门人随时请教,他随时予以指正,教学轻松愉快。离任时,门人好友一直把他送到长江边,等候他渡江。他还召集流亡百姓,让他们定居在龙潭周围,从事农桑生产,免其赋税。他离开滁州以后,滁州人在丰乐亭后建阳明祠,以纪念他。